在两间相邻的手术室里,两台不同却紧密关联的手术正在同步进行:一侧,产科医生为刚经历剖宫产的产妇缝合子宫;另一侧,儿科医生正为一个出生仅半小时的小生命实施手术。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为一名名为琪琪(化名)的新生儿男婴完成脐膨出手术,将其外露的小肠送回腹腔。当天下午,琪琪的妈妈开心地跟随访医生说:“现在一次能喝 200 毫升奶了,孩子能跟正常小孩一样长大啦!”
这种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手术、在无菌环境下实现 “零转运” 的全新 “产时手术”,在温州尚属首例,为小儿畸形手术早期干预开辟了新局面。据悉,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具备开展产时手术的能力。
B 超提示:宫内胎儿或存在内脏外露
33 岁的小燕(化名)来自苍南,去年顺利怀上二胎。怀孕 30 周时,小燕到医院做 B 超检查,发现宫内胎儿的脐带部位有一个巨大突出的包块。这个包块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忧心忡忡的小燕夫妇找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李仲荣教授。
结合 B 超结果评估后,医生初步判断这个球形包块为先天性脐膨出。“脐膨出会导致腹腔内的内脏外露,但可以通过手术干预治疗。” 李仲荣主任建议小燕足月后转入该院分娩,以便及时为宝宝开展宫内相关手术,将外露的内脏送回体内。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医院组建了由小儿外科、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手术室等 5 个学科组成的团队,针对琪琪的病情展开讨论,并根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了多套手术方案。
出生一个半小时,小肠成功送回腹腔
手术定于 2 月 15 日上午进行。
- 9 时 15 分:第一台手术(剖宫产)开始。
- 9 时 20 分:产科主任谢爱兰将体重 4.77 公斤的琪琪从妈妈体内取出。正如术前预判,琪琪的腹部挂着一个哈密瓜大小的包块 —— 大部分小肠被包裹在半透明的膜内,暴露在外。在旁待命的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周小坚立即为孩子进行气道复苏,并处理皮肤创口。
- 9 时 25 分:琪琪被送往隔壁手术室,放置在专用手术台上。
由于患儿的巨大囊包和肠道直接暴露在体外,热量散失快,极易出现低体温。为此,麻醉科副主任胡明品早已为琪琪准备好温暖的 “小床”—— 在手术台上铺好保温垫,给琪琪盖上加热毯,并将室温调至 26 摄氏度,以维持孩子正常体温。
- 9 时 55 分:琪琪的脐膨出手术正式开始。
手术由小儿外科主任李仲荣和副主任医师朱立斌主刀。手术切口设计在琪琪的脐部位置,这样伤口愈合后就会形成肚脐,与正常孩子无异。
琪琪的脐膨出属于中大型。根据以往经验,这类情况通常需要分两次手术完成,这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加重新生儿自身痛苦,还会留下伴随其一生的难看疤痕。而琪琪出生仅半小时就接受手术,尚未进食、排泄,也未哭闹过,肠道内气体较少;且此时肠道仍处于干瘪状态,很容易送回腹腔。朱立斌解释道:“这就像气球,没吹起来的时候放进盒子里,肯定比吹鼓后再塞回盒子里容易得多。” 新生儿出生后一旦哭闹、吃奶、排便,肠道就会 “充气”,腹腔内便没有足够空间一次性容纳所有外露的内脏。
- 10 时 50 分:医生完成腹壁缝合与肚脐整形,整场手术顺利结束。
脐膨出:因 “包子皮” 发育不全所致
什么是脐膨出?胎儿胚胎发育的过程类似 “做包子”—— 发育过程中,原本游离在体外的胎儿重要器官,会逐渐被肌肉组织包裹回体内;而肚脐就像包子的褶子,是判断胎儿发育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脐膨出是由先天性腹壁(即 “包子皮”)发育不全引发的新生儿畸形:脐带周围形成腹壁缺损,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腹壁发育畸形。

